
湖北2015年高考語文沖刺專題訓練七
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,湖北高考網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語文沖刺專題訓練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一、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1~4題。
決不辜負春天
李 娟
春寒料峭的午后,翻開法國畫家讓·弗朗索瓦·米勒的畫冊,靜謐和悲憫的氣息一瞬間將我的靈魂覆蓋。他的畫有田園牧歌的意境,流淌著詩一樣的哀愁。
那幅畫就是《晚鐘》。一對貧窮的夫妻,在田間勞作。黃昏時,晚霞映照著他們的身影,落日的余暉下,大地蒼茫。他們腳下的竹籃里放著剛挖出的土豆。此時,遠處教堂里的鐘聲悠揚響起……于是,他們放下手中的農具,女人合掌祈禱,男人脫下帽子,神情無比虔誠。此時,暮色蒼茫,大地寧靜,靈魂安詳。他們在祈禱什么?祈禱大地給予貧寒的他們一點點生之溫暖。如米勒一樣貧窮的農人,祈禱孩子健康、能吃飽飯,哪怕每頓飯只能吃上這些土豆……悲從何處來,都從他的心底而來。濃郁的傷感彌漫在畫中,讓人堅硬的心一瞬間如雨滴般柔軟。我恍然大悟,寧靜和悲憫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。
有些畫,不在筆尖,不在畫布上,而在心里。
自幼生長在貧苦農家的米勒,一生和大地息息相關。他的畫筆只為純樸、勤勞的農民而畫。后來,他成為法國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。辛勤勞作在土地上的米勒,也將一生的光陰執(zhí)著于繪畫,作品流淌著對自然無限的虔誠和敬意。
然而,貧窮和饑餓一直困擾著他。有時,他的一張素描只能為孩子換來一雙鞋子。為了把食物留給孩子們,有一次,他整整兩天沒吃東西。當朋友送來政府的救濟品和錢時,他對妻子說:“買點木柴回來……我太冷了。”
漫長的一生,他的畫一直不被主流畫派認可,那些學院派畫家譏笑他的畫——簡直土得掉渣。直到1867年,在他人生的暮年,他的畫才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了社會的第一次承認,人們逐漸認識了米勒藝術的真正價值。
人間得失,悲喜轉換??墒牵桌赵谌耸赖墓怅?,已經薄如一片雪花。
幾年后,61歲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區(qū)的巴比松村。后來,法國為購回那幅《晚鐘》,竟花了80多萬法郎。如今,他的畫已成了無價之寶。畫家生前的孤苦凄涼和身后所獲得的光榮敬仰是多么不相稱!他一生貧困潦倒、食不果腹,在寒冷荒涼的人世間苦苦跋涉、處處碰壁、步履艱難,他的才情和智慧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。是否,命運常常讓一位天才飽受生之苦難?
不論生活如何艱辛,他卻說:“生活是悲苦的,可是我決不忽視春天。”讀著這句話,我凝視窗外:早春時節(jié),窗外的玉蘭樹已開了兩朵雪白的花朵,于春寒中默默不語、笑意盈盈,因為它有另一個美好的名字——深山含笑。我心里默誦這幾個字,心底泛起層層漣漪。
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·勒梅爾一直支持著他,與他共擔苦難、對他忠貞不渝,是他苦難生活中溫暖的伴侶。他們一起撫養(yǎng)了九個孩子,他的妻子幾乎就是那幅《喂食》中的年輕母親:一身布衣的母親坐在木凳上,手里端著碗,給孩子們喂飯。三個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門檻上,一個個仰著頭、張著嘴,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。母親專注而深情,如一只辛勞的母鳥喂養(yǎng)她的孩子。孩子們可愛極了,給母親一張張花兒般的笑臉。也只有這一張張笑臉,才是貧寒生活給予母親的一縷歡顏。年幼的孩子不懂母親內心的煎熬,不懂父親為生活所迫的掙扎和艱難。想必不遠處,破舊石屋的盡頭就是田地,父親正在田里耕耘,揮汗如雨……母親的腳下臥著一只貓,墻根處一只母雞正在覓食……此時,微風拂過母親鬢角的秀發(fā),枝頭的小鳥在風里睡著了……原來,世間一派安寧祥和,歲月靜好。都在母親的一粥一飯里,都在米勒的畫里。
看著那幅畫,童年的光陰一瞬間被喚醒。在鋪滿陽光的小院里,祖母坐在木凳上給我和妹妹喂飯。我們仰著頭,一口一口吃著香甜的小米粥。春天的風吹過故鄉(xiāng)的原野,麥浪返青、桃花遍野、柳絲如煙……其實,養(yǎng)育我們的不是山珍海味,而是母親熬的金黃的小米粥。就如同滋養(yǎng)我們心靈的是米勒樸素、圣潔、悲憫、寧靜的畫卷,因為這些畫和大地息息相關、和生命緊緊相依、和你我的靈魂相連。
喜歡他的那一幅《拾穗》。秋天的原野,麥子已收割了,碧空如洗,金黃的麥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婦女,她們分別戴著紅色、黃色、藍色的頭巾。她們彎著腰、低著頭,虔誠地拾著麥穗。豐富的色彩統(tǒng)一于柔和、圣潔的氛圍,展現(xiàn)給人一種田園牧歌般的意境。
她們身后是金燦燦的麥垛。戴著藍頭巾的母親實在太累了,腰疼得直不起來,她一只手撫著腰,另一只手拾著麥穗,仿佛拾起苦澀歲月里的一點點甜。她額頭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,就像詩人寫的:母親每拾起一個麥穗,就像是給大地磕一個頭。不是嗎?一粒米、一個麥穗,走過季節(jié),滋養(yǎng)蒼生。雨雪中、烈日下,農人和每一個麥穗相依為命,一代代的生命就這樣走過歲月。他們汗流浹背、疲憊不堪,但是,他們依然心懷虔誠、歡喜和感恩。
米勒終身保持著對大地的款款深情與敬畏之心。他手中的一支畫筆,潑灑著對大地無限的眷戀,也表達著對與土地相依為命的農民深深的悲憫。只有赤子,才能如此深愛著土地和一生勞作的人們。
畫家遠去了,而畫還在??墒?,欣賞畫的眼和心還在嗎?
春風沉醉的夜,隔著漫漫歲月,我用手撫摸著畫冊,悲欣交集。此時,光陰是緩慢的,緩慢到我用一個春天讀懂他的畫,靠近他的靈魂。
有人說,歷史如一顆洋蔥,一層層剝開,總有一瓣洋蔥讓人流淚。是的,撫去光陰厚厚的塵埃,他的畫自然、溫暖,經得起歲月之手細細翻閱。因為,那些畫能讓人的內心如棉花般柔軟和溫暖。
生活的磨難沒有給他的畫帶來多少寒意,更沒有讓米勒沉淪。相反,他的畫深情飽滿,圣潔安詳。土地和農人是他一生創(chuàng)作的源泉,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,因為,他從沒有忽視過春天。不論霜嚴雪寒,藝術帶給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。將一生沉浸在莊稼、大地中的畫家,懷著一顆赤子之心。
如今的我,何嘗不是一個拾穗者?生活給予我的都是金黃的麥穗。似水流年里,所有的過往,疼痛、歡顏、悲傷、愛都是沉甸甸的麥穗。我以一支筆,俯身拾起它們。因為,我決不忽視春天,也決不辜負春天。
(選自《時代青年》2012年第6期)
1.文中米勒的三幅畫給作者的總體感受是什么?三幅畫又分別給作者什么樣的不同感受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 總體感受是靜謐和悲憫?!锻礴姟罚瑢庫o中的傷感;《喂食》,苦難中的溫暖;《拾穗》,苦澀中的虔誠。
2.結合全文,談談題目的內涵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 畫作的內容都是表現(xiàn)貧苦而辛勞的農人不放棄播種希望的信念;米勒身處苦難依然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,不放棄對生活、對土地、對農人的溫暖的愛;作者在對米勒畫作的欣賞中,堅定了自己的創(chuàng)作追求和熱愛生活的美好信念。
3.如何理解畫線句子在文中的含意?
(1)有些畫,不在筆尖,不在畫布上,而在心里。
譯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歷史如一顆洋蔥,一層層剝開,總有一瓣洋蔥讓人流淚。
譯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 (1)米勒的畫是發(fā)自內心、飽含心血的,是米勒終身保持著對大地的深情與敬畏,對農人的悲憫與熱愛的藝術體現(xiàn)。欣賞者也必須懷有對大地的虔誠和敬意,才能與畫作形成共鳴。
(2)米勒的一生充滿悲辛,飽受生活磨難但沒有沉淪,而且他的畫作無論經過多少歲月依然能打動人心。
4.“畫家遠去了,而畫還在??墒?,欣賞畫的眼和心還在嗎?”這句話體現(xiàn)了作者怎樣的思考?結合文本,聯(lián)系現(xiàn)實,談談你的認識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答案 米勒遠去了,米勒的畫依然給人以溫暖的啟迪,但作者對世人還有多少能讀懂這樣的畫充滿疑惑和擔憂。
示例一:在當今這樣一個喧囂、浮躁的時代,人們很難擁有這樣一種寧靜和悲憫的“向下”的眼和心,像米勒以大地和農人為主題這樣的畫作被欣賞恐怕已經成為奢望。示例二:對大地的眷戀,對底層人的悲憫,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是人類靈魂的底色,而米勒的畫作正充分體現(xiàn)了以上三個方面,所以永遠都會有這樣的欣賞者。
二、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5~8題。
長 調
朱以撒
坐進老式的烏篷船,船身微微晃了一下,天色忽然暗了下來。走出一段,薄薄的月色浮在水面,兩邊房舍影影綽綽。有人走下來提水,有人在窗內立著,靜謐的氣息無聲地鋪開。主人輕輕搖著長長的櫓,木質之間相互摩擦,,成了水面上最樸素和溫柔的聲響。人不開腔,耳朵全力傾聽著,霎時沒了丁點牽掛。游了一遭,回到木質的老房子里,關了燈,見月光從天窗灑了下來,夏蟲唧唧。主人開始關門了,這是兩扇厚重的木頭門,門柱和柱礎已經磨合得十分圓融了,只是閉合時還發(fā)出冗長的聲響。左鄰右舍顯然也聽到了,不一會兒,可以覺出近處遠處相約一般,一連串地閉門、落閂,像是用這種聲響向外部世界和藹道別。簡明質樸,宣告白日勞作結束,進入安息。
這種帶著水鄉(xiāng)詩意的搖櫓聲、閉門聲,人傾聽中,時光停滯不前。
長調——我只能在感慨之余,簡潔形容這種安息一般的響聲。
長調意味著緩慢和從容。這和生活在水鄉(xiāng)人家慣有的溫文爾雅行止有關系。波瀾不驚的節(jié)拍,使整個生活節(jié)奏舒緩下來。像目連戲里邊的長腔,漫長的過程附著在上;像前世的回溯,要許久才能抵達。長長的傾訴從唇齒間飛出,前方沒有阻遏。長腔未了,你的思緒猶如飛鳥張著雙翼,在天幕上浮動,輕盈自在。許多優(yōu)雅的情節(jié),像婉轉飄逸的花腔女高音發(fā)出的詠嘆調,讓人感受著長長的美好。我想,再也沒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。
其實,在行旅中,不熟悉的地方,我都留意著一些修長的、綿延的狀態(tài)。長,說到底就是一種情趣的蔓延——它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不是未及展開便戛然而止。在我撫摸時,它是沒有盡頭的;在我的目光巡視時,它是遼遠的;當我用心聯(lián)想時,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。譬如,起伏相銜的古城墻,委婉潮濕的海岸線,翠綠遮覆的峰巒脈絡。漫步其間,生命悠長起來。自然界在許多方面都以這種長調的狀態(tài),無聲地推動著一股偉大的力量。唱過蒙古長調的人認為,唱出長調的韻致,最好是騎在風馳電掣的駿馬上;而唱“花兒”,最好安然地坐在馬背上,持有信馬由韁的散漫——花兒比之信天游和采茶調,文靜于前者,粗獷于后者,像從寂寞蒼穹落下的一根空弦,你悠悠然地彈撥吧。顯然,這都是要有條件,就如同我寫行草,一定要用柔韌的長鋒,拉扯出的線條才具有瀟灑的氣度。這種伸長的過程中,許多蓬勃的朝氣,噴涌而出。要說短長,本來是沒有什么意義的,由于人的存在,無疑要把喜好和淡漠附加上去。舊日戲臺上,一身短打和一襲長裙,看上去就知道他們內心的距離。長袖善舞啊,手的直露和足,讓柔軟的綾羅包裹,運用得當,除了斯文,羞怯,欲說還休,什么詩意都躍動蕩漾,沉入平民百姓尋常的日子里。直到有一天,看到臺上一律短打,戴著袖章、扎著皮帶、跺著腳、揮動著手臂,聲色急切,才知道悠揚的余韻已脫略到剩下一個曲牌了。
開闊的地帶可以聽到長調。山林、原野的人們依然習慣用長調交接和聯(lián)系。長調里,體內的力量被調集,還有對于對方的情感,在長調的延伸中蕩漾著。我喜愛這種伸入空氣里的細節(jié),有時只是一個腔調被拉動,遙遠的河對面,船篙直直戳入旁邊的沙地,野渡無人,扁舟自橫。躊躇間,驀然記起山村曾經用過的腔調。一聲長傳,掠過河面,聲止息,小茅舍走出一人,斜戴竹笠,拔篙點水,船破漣漪而來。約定俗成的音符,比言語的直陳更有韻味。在山水間浸染過的人,想必會心于此。而密集人群生存的城市,高墻林立,沒了寥廓高遠。面對面的人,從張開的嘴迸出的話語,嘈嘈切切,都直奔主題。街市上匆匆趕腳的人,有的正在使用著現(xiàn)代化的通訊工具,指揮遙遠處的進程。世間的漫長被控制了、簡化了,天涯只是咫尺,其中就包含了腔調悠揚的終結。我固執(zhí)地認為,舒緩或急切的腔調,是由空間空曠或逼仄來決定的。我聽到的長調,平和、通暢貫穿首尾,屬于一些從容不迫喝著大碗茶的人,坐在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館,想著童年的阿嬌和搖不到的外婆橋,想著衣袂飄飄、身影長長的舊日時光,看著夜張開翅膀,在淡淡的月色下,聽著隔岸隱約可聞的簫聲。過日子的步子停了下來,讓我的貪戀,如同梭羅之于瓦爾登湖、艾略特之于荒原。有些時刻,生活的確幽遠得如同一個童話。
(有刪改)
5.聯(lián)系全文,簡析“長調”的含義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解析 首先要明白長調是作者的一種生命感受。然后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,概括“長調”的特點。如“長調意味著緩慢和從容”,由此可以概括出“緩慢和從容”;“我聽到的長調,平和、通暢貫穿首尾”,由此可以概括出“平和、通暢”;“自然界在許多方面都以這種長調的狀態(tài),無聲地推動著一股偉大的力量”、“一身短打和一襲長裙,看上去就知道他們內心的距離。長袖善舞啊,手的直露和足,讓柔軟的綾羅包裹,運用得當,除了斯文,羞怯,欲說還休”,由此可以概括出“充滿力量、情感和韻味”等。
答案 緩慢、從容,平和、通暢,充滿力量、情感和韻味的生命感受。
6.概括第一段的內容,并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結構中所起到的作用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解析 從第一段內容來看。主要寫的是夜里在水鄉(xiāng)的船上聽到搖櫓聲和閉門聲。根據文章后面的內容來看,這一段主要是引出“長調”,并由此生發(fā)出了相關的聯(lián)想和感悟,起到了鋪墊作用。因此,從結構上來看,主要是引出下文和為下文做鋪墊。
答案 內容:第一段描寫作者夜行水鄉(xiāng)聽到了充滿詩意的搖櫓聲、閉門聲。結構上的作用:引出文章的話題“長調”,并為后文抒寫由此生發(fā)的聯(lián)想與感悟做鋪墊。
7.品讀文章,理解文中畫線的句子。
(1)長腔未了,你的思緒猶如飛鳥張著雙翼,在天幕上浮動,輕盈自在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有些時刻,生活的確幽遠得如同一個童話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解析 理解句子含意應該從語境入手,結合句子中的手法及關鍵詞語。第句中“你的思緒猶如……”運用了比喻手法,不難分析出這表明長調能夠引發(fā)人美好的思想。第句也是一個比喻句,因為生活如童話,需要靜靜品味,這樣才能領略到生命的詩意和美好。
答案 (1)這種緩慢從容的曲調能夠引發(fā)人美好的遐想。(2)當人們放慢生活的腳步,靜靜地品味生活,就能充分領略到生命的詩意與美好。
8.作者曾提出散文的寫作境界是“寫出自己的情調來”,結合本文內容,從語言、結構、選材三個方面任選兩個方面談談本文所體現(xiàn)出的情調。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解析 “寫出自己的情調來”是解題的關鍵,也就是要分析作品在語言、結構和選材上的個性。先從這三個方面概括特點,然后再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。如本文的結構是大開大闔,開放自如,看似隨意,但流轉自然。由水鄉(xiāng)夜色寫起,引出長調這一主要內容,然后再深入到對生命狀態(tài)的思考,最后再到對現(xiàn)代生活方式的反思。語言和選材也可以按這個思路解答。
答案 語言:簡淡古雅,含蓄自然。如“躊躇間,驀然記起山村曾經用過的腔調。一聲長傳,掠過河面,聲止息,小茅舍走出一人,斜戴竹笠,拔篙點水,船破漣漪而來。”于幾筆簡單勾勒中,自然而清晰地呈現(xiàn)出和諧動人的情境。文章結尾處也不刻意于詳細的描繪或渲染,幾個生活細節(jié)——喝大碗茶、憶舊時事、聽隔岸簫的隨手點染,意境自顯。
結構:自由開闔,隨意散淡,行文流轉無痕。開篇由水鄉(xiāng)夜色開始,由此引出“長調”,一句“在行旅中,不熟悉的地方,我都留意著一些修長的、綿延的狀態(tài)”將長調的含義由外在形式的描寫轉移到對生命狀態(tài)的思考上,再由“開闊的地帶可以聽到長調”一句引出對現(xiàn)代生活方式的反思,結尾戛然而止,余味無窮。
選材:廣泛自由,靈活多樣。文章提及蒙古長調、花兒和舊日戲臺,也提到古城墻、海岸線、峰巒脈絡,還有水鄉(xiāng)月夜、山村渡頭、品茶聽簫的生活畫面,豐富多樣;但又以“長調”貫串起來,達到了選材的豐富性與主題的統(tǒng)一性相結合之境界。(其他觀點,言之成理即可)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