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湖北2015年高考歷史測試:各國經濟體制的創(chuàng)新和調整
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,湖北高考網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歷史測試題,希望對大家的復習有幫助。
一、選擇題(本大題共20小題,每小題3分,共60分)
1.(2013年安徽文綜,12)如圖是據有關資料繪制的漢唐間安徽境內水利興修統(tǒng)計示意圖。它反映了這一時期( )
A.安徽農業(yè)生產居全國領先水平
B.安徽農業(yè)生產總體呈發(fā)展態(tài)勢
C.長江流域為農業(yè)生產重要區(qū)域
D.我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
解析:B 本題考查學生的讀圖、識圖能力。示意圖只反映了漢唐間安徽境內的水利興修狀況,無法得出A、C兩項。到南宋時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,D項錯誤。從圖中可知從漢至唐安徽境內水利興修呈發(fā)展態(tài)勢,可以反映安徽農業(yè)生產的總體發(fā)展。
2.(2013濰坊聯(lián)考)從經濟的角度看,明清時期中國已處于“近代的前夜”,下列史實最能說明這一結論的是( )
A.“共計一坯工力,過手七十二,方克成器”
B.“佃農所獲,朝登壟畝,夕貿市廛”
C.“工匠各有專能。匠有常主,計日受值”
D.“借問屋中人,盡去做商賈”
解析:C 首先應理解題干說的“近代的前夜”的含義,是指出現(xiàn)資本主義萌芽。據所學可知,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(xiàn)的依據是雇傭關系的出現(xiàn)。A項說的是手工業(yè)的工序復雜,不符合題意,排除;B項反映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,排除;D項說明的是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情況,不符合題意,排除。C項的“匠有常主,計日受值”反映了雇傭關系的出現(xiàn),符合題意。
3.(2013北京模擬)1637年,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在《西方問答》中寫道:“大西近海一國,每歲(金銀)所入,亦不下數(shù)百萬,有識者曰:敝地實受多銀之害,金銀愈多,而貨愈貴也。”這種現(xiàn)象反映的是( )
A.殖民擴張 B.價格革命
C.商業(yè)革命 D.黑奴貿易
解析:B 從材料時間1637年以及“金銀愈多,而貨愈貴也”即可判斷為價格革命。新航路開辟后,隨著黃金的大量輸入西歐,引發(fā)了西歐的價格革命,金銀貶值,物價上漲。
4.(2013濰坊四縣聯(lián)考)下面是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的圖示,按照世界市場形成發(fā)展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( )
①西方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
②西方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
③西方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
A.
①
②
③ B.
②
①
③
C.
①
③
② D.
③
①
②
解析:B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,
①現(xiàn)象的出現(xiàn)是工業(yè)革命后,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;
②是早期的殖民擴張;
③是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后的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,依據時間先后答案是B。
5.(2013鹽城調研)下表是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表(單位:萬兩)(摘自馮楊《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(fā)展研究》),下列對此表內容所含信息解讀正確的是( )
年代 農業(yè)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 數(shù)額 比重 數(shù)額 比重 數(shù)額 比重 數(shù)額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4 250 100 1885 3 071 40 3 923 51 714 9 7 708 100 1911 4 810 16 20 441 69 4 445 15 29 696 100
①農業(yè)稅比重大為縮小
②工商雜稅收入持續(xù)上升
③晚清政府經濟政策的局部調整
④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侵略
A.
①
② B.
③
④ C.
①
②
③ D.
②
③
④
解析:C 據表格材料可知
①
②正確,說明重農抑商政策在改變,另據所學知識19世紀末,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,故
③正確;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侵略是在“一戰(zhàn)”期間,可排除
④,故C項符合題意。
6.20世紀20年代初,蘇俄農民喊出了“打倒列寧和馬肉,恢復沙皇統(tǒng)治和豬肉”的口號。對此理解正確的是( )
A.這是因為農民不堪忍受國內革命戰(zhàn)爭的災難
B.蘇俄政府隨后實行了戰(zhàn)時共產主義政策
C.蘇維埃政權遭到了一切蘇俄人民的反對
D.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改變了這種狀況
解析:D 20世紀20年代初,國內戰(zhàn)爭結束后,蘇俄繼續(xù)實施戰(zhàn)時共產主義政策,引起農民不滿,才會喊出材料中的口號,由此排除A、B兩項;C項說法太絕對,不符合史實;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后,以固定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,從而平息了農民的不滿。
7.(2014浙江六校聯(lián)考)任何經濟發(fā)展模式(體制)的出現(xiàn),都要有一定時代性,同一經濟發(fā)展模式(體制)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。目前已經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是( )
①蘇俄(聯(lián))的新經濟政策
②蘇聯(lián)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
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
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
A.
①
② B.
②
③ C.
②
③
④ D.
①
②
③
④
解析:B 材料觀點強調經濟發(fā)展模式具有時代性,其所起作用具有階段性,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
②
③。蘇聯(lián)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在實行初期使蘇聯(lián)迅速實現(xiàn)了工業(yè)化,為其在二戰(zhàn)中取得勝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,但后來這一模式日益僵化,成為束縛蘇聯(lián)發(fā)展的根源,最終導致蘇聯(lián)解體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,在實行初期有效防止了經濟的盲目發(fā)展,使遭到經濟危機破壞的國家經濟得到恢復和發(fā)展,但后期加劇了國家負擔,西方各國紛紛減少政府干預。
①
④均出現(xiàn)于特定時段,但其作用目前所知均為積極作用,故與題意不符。
8.(2013山西模擬)下面是蘇聯(lián)(俄)1913~1926年工業(yè)生產情況表
年份項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
生產資料生產量比重 40.7% 43.7% 48.1% 43.4% 43.9%
消費資料生產 59.3% 56.3% 51.9% 56.6% 56.1% 以下有關這一時期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結論,符合表中信息的是( )
A.體現(xiàn)了政策的連續(xù)性和經濟穩(wěn)定增長
B.建立在對農業(yè)的掠奪基礎之上
C.為以后蘇聯(lián)經濟結構失衡埋下禍根
D.關注到了有關國計民生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
解析:D 由表格數(shù)據可知1921~1926年蘇聯(lián)(俄)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生產基本平衡,可見此時(新經濟政策實施期間)蘇聯(lián)(俄)關注到了有關國計民生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9.(2014杭州質檢)有學者認為:1928~1929年,斯大林發(fā)動了一場“自上而下的革命”,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與1917年的兩次革命相比。這場革命( )
A.推動了蘇聯(lián)社會經濟的全面發(fā)展
B.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
C.奠定了蘇聯(lián)未來六十年的社會結構
D.是新經濟政策的繼承與發(fā)展
解析:C 1928年蘇聯(lián)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,與此同時國家實行農業(yè)集體化運動,這一過程是以“自上而下”的方式進行的,即國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計劃管理經濟,此后逐步確立起斯大林模式,奠定了蘇聯(lián)未來六十年的社會結構。A項“全面發(fā)展”錯誤,20世紀3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確立,B項錯誤。這場“革命”完全改變了新經濟政策,D項錯誤。
10.(2014三明質檢)“彼得大帝接觸了西方較發(fā)達的國家以后,就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,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。”在蘇聯(lián)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。繼續(xù)這種嘗試的主要是( )
A.列寧 B.斯大林
C.赫魯曉夫 D.戈爾巴喬夫
解析:B 材料信息強調彼得大帝在接觸西方發(fā)達國家后,狂熱地希望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,這是落后國家發(fā)展的一種獨特嘗試。“狂熱地建立工廠”“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”即反映了對工業(yè)特別是軍事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狂熱。在蘇聯(lián)的社會主義建設中,由于蘇聯(lián)處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中,所以斯大林強烈希望迅速發(fā)展蘇聯(lián)的工業(yè),尤其是重工業(yè),以實現(xiàn)蘇聯(lián)的快速發(fā)展,因此選擇B項。列寧并沒有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,排除A項;赫魯曉夫與戈爾巴喬夫執(zhí)政時蘇聯(lián)不能稱之為“落后”,排除C、D兩項。
11.(2013年全國新課標文綜Ⅰ,33)1952年,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:“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,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%。以前認為是最尖銳、最嚴重的問題——谷物問題,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,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。”這一論斷( )
A.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.成為加快工業(yè)化的依據
C.是對農業(yè)改革的肯定 D.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
解析:D 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與分析能力。斯大林模式強調優(yōu)先發(fā)展重工業(yè),由農業(yè)和輕工業(yè)為重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提供資金,導致農業(yè)和輕工業(yè)長期處于落后狀態(tài),A項表述有誤;蘇聯(lián)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實現(xiàn)了工業(yè)化,1952年已不存在工業(yè)化問題,B項表述有誤;斯大林實行農業(yè)全盤集體化,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,1953年,赫魯曉夫率先對農業(yè)進行改革,C項表述有誤;馬林科夫意在說明斯大林模式徹底解決了蘇聯(lián)的糧食問題,故D項符合題意。
12.(2013濰坊聯(lián)考)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科菲耶夫在《論蘇聯(lián)的改革》中分析說:戈爾巴喬夫改革時,“比如賣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。再比如,在生態(tài)學家的壓力下,同時關閉了所有生產洗滌設備的工廠,造成洗滌用品短缺。……這類決策有很多”。作者意在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( )
A.是導致蘇聯(lián)解體的根本原因
B.在國家經濟決策問題上的隨意性
C.在經濟領域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
D.繼續(xù)采用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
解析:B 斯大林體制是導致蘇聯(lián)解體的根本原因,A項錯誤;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原則,但是材料無法說明,C項錯誤;D項表述不符合題意。
13.(2014汕頭質檢)某一時期,英國失業(yè)保險委員會宣稱“在已婚婦女作為一個階層的情況下,對她們的工業(yè)雇傭是不正常的情況。”法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查爾斯里克特則說:“讓婦女遠離車間將解決男人失業(yè)的問題,并提高危及國家的低出生率。”這里所講的“某一時期”最有可能是( )
A.18世紀六七十年代 B.19世紀六七十年代
C.19世紀八九十年代 D.20世紀二三十年代
解析:D 據“讓婦女遠離車間將解決男人失業(yè)的問題”和題干材料提示“英國失業(yè)保險委員會和諾貝爾物理學獎”可以判斷應是20世紀初經濟危機時期的措施,符合要求的只有D項。
14.(2013廣州海珠區(qū)測試)1937年5月24日,羅斯福在向國會提交關于最低工資、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中說:“我們知道,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就業(yè)的時候,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。”下列措施中最能體現(xiàn)羅斯福上述思想的是( )
A.加強社會保障措施,為老人、殘疾人、失業(yè)者和兒童提供社會保障
B.通過《全國工業(yè)復興法》,加強對工業(yè)的計劃指導
C.推行“以工代賑”,建立專門政府機構,興辦公共工程
D.調整農業(yè)政策,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
解析:B 據題干羅斯福主張限制延長勞動時間,提高工人工資,這反映在新政措施中是頒布《全國工業(yè)復興法》,加強對工業(yè)的計劃指導,故選B。
15.(2013湖北調研)1929年美國最高稅率是24%,1935年則提高到79%,這樣整個社會私人資本的低投資率也就不難解釋了,事實上1938年就出現(xiàn)了一次經濟緩慢恢復中的回冷,史稱“羅斯福蕭條”??梢?ldquo;羅斯福蕭條”現(xiàn)象出現(xiàn)的原因是( )
A.高投資影響了民眾購買力 B.高稅收影響社會資本流通
C.自由企業(yè)制度受到了限制 D.市場自由調節(jié)能力增強
解析:B 1935年與1929年相比,美國稅收的稅率增長了3倍多,過快增長的稅率使得民眾的實際收入減少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眾的消費能力,影響到經濟發(fā)展,故選B項。
16.(2013安徽聯(lián)考)下表為美國1929~1941年經濟數(shù)據,材料不能用來證明( )
項目 1929年 1933年 1938年 1939年 1941年 失業(yè)率 3% 25% 15% 17.2% 9.9% 人均國內
生產總值 697
美元 372
美元 526
美元 556
美元 717
美元 A.羅斯福新政取得的成效比較有限
B.凱恩斯經濟理論在美國并不適用
C.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力、破壞力巨大
D.“二戰(zhàn)”是美國經濟恢復的重要動力
解析:B 由材料幾個時間點各項數(shù)據對比分析可以得出A、D兩項結論是正確的;美國經濟一直到1939年還沒有真正恢復,說明這次經濟危機的巨大影響,由此得出C項結論。羅斯福新政主要特點是國家干預經濟,與凱恩斯理論不謀而合,新政雖然成效有限但畢竟還是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恢復。
17.(2013湖南模擬)下表是1913~1973年西方各國政府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表。由此可見( )
年份 1913年 1938年 1973年
法國 8.9% 23.2% 38.8%
英國 13.3% 28.8% 41.5%
美國 8.0% 19.8% 31.1%
A.西方各國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
B.西方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
C.馬歇爾計劃推動歐洲經濟復蘇
D.資本主義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
解析:B 根據所學羅斯福新政中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,緩解了經濟危機。“二戰(zhàn)”后各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,方式有:實行國有化,建立國營企業(yè);制定經濟計劃,指導經濟發(fā)展;擴大政府開支、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(jié)社會生產;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。聯(lián)系表格材料,本題選B項,由于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,使各國財政支出大幅增加。
18.(2014福州調研)在1945年英國議會選舉中獲勝的工黨政府將社會保障覆蓋到失業(yè)、老年和其他臨時情況,啟動了一項全面的全國性醫(yī)療服務計劃,并提高了所得稅和遺產稅。這些措施( )
A.推動了現(xiàn)代福利國家的形成
B.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
C.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擴展
D.加快了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
解析:A 題干的主題是社會保障,反映的是社會保障范圍擴大的歷史現(xiàn)象。由此可知,A項正確,B項“強化”說法錯誤,C項“社會主義制度”說法錯誤,1945年并沒有實現(xiàn)經濟一體化,應是在20世紀60年代,D項說法錯誤。
19.(2014寧波模擬)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曾評論到,20世紀“最矛盾和諷刺的真相之一,就是以推翻資本主義為目的的十月革命,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,卻反而救了它的死敵一命。”下面說法能證明其結論的是( )
A.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,部分地恢復資本主義
B.二戰(zhàn)后,美國主導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
C.二戰(zhàn)后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等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
D.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減少福利開支
解析:C 霍布斯鮑姆強調的是20世紀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,挽救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,促進了經濟發(fā)展。二戰(zhàn)后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等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,即體現(xiàn)了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,C項正確。
20.(2013日照一模)2009年,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和金融學教授吉姆·羅杰斯說:“現(xiàn)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,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像社會主義。”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( )
A.20世紀90年代后兩國關系顯著改善
B.不同經濟模式相互借鑒和影響
C.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關
D.兩國的政治經濟聯(lián)系日益密切
解析:B 羅杰斯說:“現(xiàn)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,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像社會主義”指的是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市場調節(jié)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,而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對經濟的宏觀干預,這體現(xiàn)出“二戰(zhàn)”以來,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注意發(fā)揮市場和計劃的調節(jié)作用,這是不同經濟模式之間相互借鑒的結果,B項與題意相符;A、C兩項與材料無關;D項不是主要依據。
20.(2013日照一模)2009年,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和金融學教授吉姆·羅杰斯說:“現(xiàn)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,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像社會主義。”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( )
A.20世紀90年代后兩國關系顯著改善
B.不同經濟模式相互借鑒和影響
C.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關
D.兩國的政治經濟聯(lián)系日益密切
解析:B 羅杰斯說:“現(xiàn)在的中國越來越像資本主義,而美國反而變得越來越像社會主義”指的是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市場調節(jié)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,而美國政府不斷加強對經濟的宏觀干預,這體現(xiàn)出“二戰(zhàn)”以來,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注意發(fā)揮市場和計劃的調節(jié)作用,這是不同經濟模式之間相互借鑒的結果,B項與題意相符;A、C兩項與材料無關;D項不是主要依據。
二、非選擇題(本大題共2小題,每小題20分,共40分)
21.閱讀下列材料:
材料一 據美國《財富》雜志報道,1932年美國有3 400萬人沒有任何收入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28%。千百萬人只是因為像畜牲一樣生活,才免予死亡。……1983年美國《霍比斯》雜志記者曾到華盛頓的黑人貧民窟中搞過調查,他們寫道:“在那里,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一部電視,有些還是彩色的。各處都是收音機。年輕人拿著手提立體音響設備,或是磨光的手提皮包,很多家庭還擁有汽車,雖然大部分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種款式,在舊車市場是很便宜的,電話的使用也常見。”
——胡連生、楊玲見《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》
材料二 根據美國官方的數(shù)字,從1973年到1995年中期,美國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6%,而普通職工的實際小時工資卻下降了14%。在80年代,所有的收入增長額都歸于上層的20%的職工,而其中1%占去了增長額的64%。如果不以工資計,而以收入計,差距就更大,最上層的1%的人得到增長額的90%??偟内厔菔?20%的上層家庭的收入不斷上升,而下層20%不斷下降,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.4倍,打破了美國的歷史紀錄。
——資中筠《20世紀的美國》
材料三 1983年美國家庭股票持有情況統(tǒng)計表
超級富戶 非常富戶 一般富戶 其他戶 戶數(shù)比重 0.5% 0.5% 9% 90%
股票比重 46.5% 13.5% 29.3% 10.7%
——胡連生、楊玲《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》
請回答:
(1)根據材料一回答,與1932年相比,1983年美國貧民生活出現(xiàn)了什么變化?(4分)
(2)結合所學知識回答,為了解決貧民的生活問題,20世紀30年代以來,美國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?(6分)
(3)材料二、三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什么問題?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,簡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。(10分)
解析: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和戰(zhàn)后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。第(1)問,從材料兩個時間段的對比即可歸納。第(2)問,結合羅斯福新政中解決工人、貧民生活的措施即可。第(3)問,從材料二三中的上層家庭和下層家庭、富戶和其他家庭的對比即可判斷貧富分化加劇,“原因”則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、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角度分析。
答案:(1)從1932年的一無所有,僅僅維持生存,到1983年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。(4分)
(2)制定工業(yè)復興法,保障工人的基本權益;興辦公共工程,解決就業(yè)問題;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,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等。(6分,其他表述,言之成理,可酌情給分)
(3)貧富分化加劇問題。(2分)
主要原因:美國中上層家庭的其他收入增加,如股票收益等;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(fā)展,尤其是知識經濟出現(xiàn),擁有較高知識和技術的人才收入增加,普通職工收入相對下降;由于財政不堪重負,政府減少公共開支,縮小福利規(guī)模。(8分)
22.(2013濰坊模擬)閱讀下列材料,回答問題:
材料一 蘇俄(聯(lián))史研究專家聞一在他的著作《凱歌悲壯》里,把蘇俄(聯(lián))的歷史分為五個時期:凱歌年代、退卻年代、剝奪年代、戰(zhàn)爭年代和戰(zhàn)后年代。他認為1921~1927年是蘇俄(聯(lián))歷史上的“退卻年代”,20世紀30年代是蘇聯(lián)歷史上的“剝奪年代”。
1934年,法國作家羅曼·羅蘭到蘇聯(lián)訪問之后寫下了《莫斯科日記》,書中寫道:“目前這些政策包含著某種消極的東西,這是不可避免的。我絲毫不懷疑,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是與蘇聯(lián)的勝利連在一起的。”
——《大國崛起》解說詞
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學生設計的歷史活動劇《一段穿越時空隧道的對話》:
馬克思:小羅,最近很忙吧。天國也有點亂啊。
羅斯福:噢,為啥?
馬克思:因為你啊。列寧跑來說,社會主義大有希望啊。亞當·斯密最近都不來串門了。
羅斯福:哈哈。
馬克思:看了你的新政,起先我倒真的心動過,后來開始心憂了,甚至還有點心灰起來。
羅斯福:哦?呵呵。雖然有些工人領袖認為看到了美國從“USA”變?yōu)?ldquo;USSA”的希望,雖然有的人叫嚷著要實行法西斯,雖然最高法院的確宣布很多新政法令違憲,但是,作為一個國家,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。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,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。
材料三 鄧小平模式是如何從歷史上演變過來的?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,那就是“路徑障礙,試錯反彈”,更具體地說,極“左”思潮體現(xiàn)的路徑,使中國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陷入絕境,形成“路徑障礙”,而擺脫這一困境的辦法,并不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執(zhí)政精英預先根據某一種現(xiàn)成的藍圖施工,而是在實踐與試錯中,不斷針對面臨的具體矛盾、困難與問題進行政策調整……
(1)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,“退卻年代”的蘇俄(聯(lián))在工農業(yè)領域是如何“退卻”的?羅曼·羅蘭所說蘇聯(lián)20世紀30年代“這些政策包含著某種消極的東西”的含義是什么?(10分)
(2)材料二中馬克思說“心動”的真實含義是什么?馬克思說“心灰”的真實含義又是什么?(4分)
(3)為擺脫“路徑障礙”,在實踐中,鄧小平在經濟體制上是怎樣進行政策調整的?(6分)
解析:第(1)問前一小問注意時間“1921~1927年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,是考查新經濟政策在工農業(yè)領域的措施;后一小問據“蘇聯(lián)20世紀30年代”可知是問蘇聯(lián)模式的弊端;第(2)問注意其中涉及人物“羅斯福”,可知考查羅斯福新政,結合所學知識從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和本質來回答;第(3)問結合新時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內容回答。
答案:(1)“退卻”:農業(yè)方面廢除余糧征集制實行固定糧食稅;工業(yè)方面改變國家高度集中管理,實行國家資本主義。(4分)
含義:指蘇聯(lián)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;片面發(fā)展重工業(yè),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;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,犧牲農民的利益太多。(6分)
(2)“心動”:新政加強對工業(yè)的計劃指導(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);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經濟權利。(2分)
“心灰”:新政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;開創(chuàng)了資本主義經濟發(fā)展新模式;挽救了資本主義制度。(2分)
(3)調整:農村首先進行改革,實行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;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(huán)節(jié)是增強企業(yè)活力;黨的“十四大”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。(6分)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